谷克德,彝語意為“大雁棲息之地”。在彝族人由來已久的美學觀念中,大雁是天空的孩子,擁有神性,因而自古大雁就被彝族人奉為神物,并因此而有了“打雁天動怒”的諺語。
谷克德景區,位于昭覺縣境內307省道七里壩路段北側尼地鄉和碗廠鄉境內,地處西南絲綢之路節點,藏羌彝文化走廊內,是橫貫古今的文化交流高地,總面積46平方公里。
從州府西昌沿307省道驅車向東約1小時即可到達。得益于“以雁為神”的彝族人民自覺地保護,谷克德沉寂千年,人跡罕至,完整地保留了高寒山區山原地帶以天然湖泊、灌木草甸和沼澤濕地為典型特征的原始生態風貌,風光迷人,宛如仙境。
這里全年無霧霾、晴多少雨、風緩日麗、星空燦爛、干濕宜人,具有明顯的康樂型氣候特征。景區由濕地、索瑪花海、高原牧場、天池、滑雪場、民俗村寨、自駕游營地等構成,是一處集觀光和休閑體驗為一體的旅游度假勝地。
濕地位于谷克德景區中心位置,面積3.24平方公里。濕地內以大片鮮綠的水草為底色,以大小不等蘑菇狀的深綠色灌木叢為點綴,一條條清澈的小溪縱橫交錯于其間,形成天然條紋。微風吹過,恰似那綠衣仙子拖曳著她的長裙,于天地間翩翩起舞。每逢金秋,北雁南歸,各種知名的、不知名的水鳥趕集似地聚攏來,翻飛其間,好不暢快!溪流中不乏大涼疣螈、昭覺林蛙等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或于清水中暢游,或于水草間鳴唱,何其自在!
濕地四周,便是那鋪天蓋地的萬畝索瑪花林——伊洛花海。 濕地東南,群山之上,花林掩映之間,三個大小不等的天然湖泊在藍天白云下散發著猶如鉆石般璀璨的光芒,這就是尼地天池。因由三個湖泊組成,且大小不一,人們形象地把他們稱為公湖、母湖和子湖。傳說千萬年前,在湖邊的樹林里,有一對羽翼艷麗的鳥兒在這里筑巢,虔誠地守護著這里的湖水,銜走落入湖中的每一片樹葉,確保湖面永遠光亮如鏡。盛夏時節,漫步湖邊,盡情享受陽光的愛撫、山風的親吻和幽幽的花香,靈魂深處每一點塵埃都蕩滌得無影無蹤。
“七里壩”一詞源于彝語“七里覺”?!坝X”是壩子的意思,“七里”指的是“赤麂”——一種毛色偏紅的小鹿??梢韵胍?,起初先民們為這里命名的時候,這里就是一個“水草豐茂,赤麂成群,奔跑跳躍”的福地。如今的七里壩,依然綠草如茵,牛羊成群。躍上馬背,如風般馳騁,你會感嘆:何須去那遙遠的北方?在南國,在七里壩,也能充分領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的草原風光。